武威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地区,特别是“凉州会盟”等民族团结进步鲜活事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的武威聚居着汉、藏、回、蒙古等41个民族,共有少数民族人口8.13万人,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是全省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进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迈出新步伐,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取得新成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得到新提升。

▲市委主要领导在天祝县宣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武威市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四史”学习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信念更加坚定。为基层单位配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5000多本,推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基层、落到一线。

▲武威市税务局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税收工作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讲座,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实现税收事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同频共振。

加强体制建设,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与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一体运行,制定下发相关文件,着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聚焦主线。市级民族事务委员单位和民族工作重点联系单位增加到36个,构建了四级民族工作网络。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2019年以来,全市提拔少数民族干部300多名。

健全教育机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市委党校、武威一中等单位广泛开展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等教育,着力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精心打造“凉州会盟”金字招牌,用身边的民族团结历史故事教育各族群众。

▲凉州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军营活动,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各族群众与官兵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扶持,大力营造浓郁的军地共建和谐氛围。

创新教育模式,在《武威日报》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集中刊发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省率先开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数字民族”手机APP服务平台。凉州会盟纪念馆、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被确定为“甘肃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以“坚守一条主线、打造两条长廊、实施三项精品工程、打好四张牌、做到五个结合、推进六项重点工作”的“123456”工作思路,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武威市、凉州区创建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武威市成为全省唯一实现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全覆盖的散杂居地区。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建设“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壮大“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助推天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古浪县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植生态林”义务压沙活动,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积极贡献。

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24字”进机关、进社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梦幻凉州》在央视播出,“凉州攻鼓子”喜获第15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编辑出版《华锐赞词》《华锐山水颂》(藏文版)。

▲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对伟大祖国的祝福,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天祝县赛拉隆乡开展“幸福藏乡·感恩祖国”主题活动,各族干部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唱响欢歌,舞动高原。

今后,武威市将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去谋划部署,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水平,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责任编辑: